词云成语网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生平

位置:词云成语网 > 诗词大全> 曾公亮生平

曾公亮生平

查看曾公亮全诗

  曾公亮于宋咸平二年出身于名宦世家,泉州人,宅在三朝铺,楚国公刑部郎中曾会次子。公亮少时很有抱负,且器度不凡,为人“方厚庄重,沈深周密”。乾兴元年(1022年)受命奉表晋京祝贺仁宗登基。仁宗授予大理评事。公亮立志从正途登官,不愿斜封,未赴调。

  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授越州会稽知县。六年(1028年)他治理镜湖,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使湖边民田免受水涝之苦。数年后,晋升入京,任国子监直讲,后改作诸王府侍讲。不久,升任集贤殿校理、天章阁侍讲、知制诰兼史馆修撰。

  庆历八年(1048)仁宗下召求言。曾公亮上疏条陈六事,都是针对当时积弊所发的改革建议。由于政绩卓著,因而得了宋仁宗的器重。皇祐三年(1051年)升翰林学士;嘉祐元年 (1056年)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宰相韩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 曾公亮支持过王安石变法,引起了杨绘、滕甫等保守派的不满。宋神宗问曾公亮,王安石闻名先朝,屡召不至,是真有病吗,还是有所要托呢?曾公亮回答:“王安石确是辅相之才,必不欺罔!”宋神宗乃下诏任王安石为翰林学士。

  熙宁四年(1071年)起判永兴军。元丰元年(1078年),公亮逝世,神宗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谥“宣靖”,神宗曾赞扬说,“公亮谨畏周密,内外无间言,受遗辅政,有始有卒,可方汉张安世。”葬于河南新郑县,墓址在今河南新郑市八千乡辛庄村南一华里处,其墓冢与“重修曾坟寺碑”尚存。墓碑为宋神宗亲笔:“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被列为功臣,绘像张挂于昭勋崇德阁。《宋史·曾公亮传》和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都赞美他“所至举职,皆有能名。”

  曾公亮的父亲当过刑部郎中,曾公亮自己的儿子曾孝宽又当上右丞相,到了南宋又有曾怀、曾从龙等人位极人臣,一家子共出了四位宰相一位状元,人称“曾半朝”或“一门四相”。

推荐古诗: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侠客行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自遣隔浦莲晚春送郭司仓春中田园作点绛唇(蹴罢秋千)

推荐诗句: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跋前踬后  跋:踩;踬:被绊倒。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 百念皆灰  种种念头都已消失成了灰。比喻心灰意冷。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闭目塞听  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 病入膏肓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 补阙灯檠  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卑不亢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